新進廠商

iPad,iPhone,iPod,以及蘋果告訴我們的事

蘋果公司的平板電腦iPad一出,讚美與批評聲四起。讚美之詞在此就不提了,許多科技玩家的批評聲音集中在認為這是一款沒有達到期待的電腦,包含他的大小,價格,規格等等。這些聲浪充斥在Facebook ,Twitter 以及眾多個人部落格上。

這似乎是一台很多科技玩家都不怎麼滿意的電腦,但這好像正是關鍵所在:以衡量電腦的標準,來衡量一台不打算被當成電腦的裝置。這個死結正是蘋果公司(記得嗎?這公司的名字在2007年從「蘋果電腦」正式改名為「蘋果公司」)10年以來一直試圖告訴我們的。

是的,蘋果公司不是電腦公司,而行動裝置不是電腦,蘋果公司認為自己做出來的不是電腦。從2001年第一台iPod誕生開始,到2007年第一台iPhone,一直到2010年的iPad,這似乎是10年來Steve Jobs一直在告訴世人的事,而這件事是整個電腦產業一直沒有想通的。

近年來由於價格不斷大眾化,科技產品的使用族群發生了很大改變。對於 CPU速度,記憶體容量等技術規格不敏感的消費群體,成了市場上新興的主流。他們對於行動裝置所展現出來的需求是多樣性的,個性化的,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的。

此外,還產生了以應用為導向的認知與購買行為(也就是說,想要很明確的知道,買了這個能幹嘛?)例如,能拿來聽音樂嗎?能拿來看電視嗎?能拿來看書嗎?這種以應用為導向的需求,導致了裝置更加的被細分到更分散的某一種小眾市場去。

這些改變,是以英特爾和微軟為首的個人電腦產業不熟悉的。首先是單一商品賣出大量的時代已經過去。以前的電腦製造商頂多只要區分「商用機」和「家用機」,現在忙著應付「筆記型電腦」,「CULV輕薄筆記電腦」,「Netbook 小筆電」,「平板電腦」等無數市場區隔。

更別說接下去可能還有MID (Mobile Internet Device)以及開始有電腦製造商跨入電子書閱讀器,智慧型手機的製造與銷售中。要管理這麼多的產品線,進而在銷售上迎合到各種消費者的需求,電腦製造商迎來的是一個「小量多樣」的時代。「大量少樣」的時代過去了。

其次,新興起的主流消費群體讓電腦製造商非常錯愕。之前定位在「個人的第二台筆記型電腦」的小筆電,顯然是打算賣給重度科技玩家,沒想到居然成為了許多人「人生中的第一台電腦」。這些消費者是學生,長輩,時尚人群。電腦產業用來做市場定位的那一套失靈了。

電腦製造商始終在這把電腦量尺上找不出答案。一開始小筆電被定位在筆記型電腦與智慧型手機的中間產品,後來筆記型電腦越做越小越便宜,侵入小筆電產品線。而小筆電的功能越做越強大,侵入到筆記型電腦市場。之後的CULV更是說不清楚市場定位,在三者間掙扎。

把眼光從產品線定位拿開,移回消費者身上吧。這群對規格與技術不敏感的主流人群,他們到底要甚麼「應用」?讓iPod活起來的是音樂,讓iPhone活起來的是上網與上萬種Application 應用,現在蘋果打算拿電子書的應用讓iPad活起來。iPad不是電腦,蘋果認為不是。

蘋果這一次嘗試是否會成功還不知道。但是當Steve Jobs在iPad發布會現場提到蘋果公司時,說他是一家「行動裝置製造商」,我們知道他深深抓住了重點,那就是「行動裝置不等於電腦」。這裡指的不是硬體,不是作業系統,而是以應用為導向,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思維。

資料來源:數位之牆(文:黃紹麟)

訊息發布:台灣多E  工商黃頁